【人文青年】重阳抒怀:秋深逢重阳,文心寄秋光
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尊老敬老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老年人的关爱。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合影时,他贴心请年事已高的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代表坐在身边,称这是尊老敬老的人伦常情。早年在浙江庆元县屏都镇敬老院,他曾亲手为老人炒菜,还细心叮嘱要多留意老人饮食偏好,荤素搭配营养均衡。在甘肃兰州的养老餐厅,他亲自为老人端上饭菜;在北京四季青敬老院,他嘱咐要给每位老人送合影照片。总书记的关爱之举,于细节处见真情,引领着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。
一、重阳文脉:藏在诗行里的千年意趣
“九日天气清,登高无秋云”,重阳从来不是单薄的时序标记,而是被文人墨客酿成了诗里的酒、笔下的画。王维写“遥知兄弟登高处”,把思念揉进登高的风里;李清照叹“帘卷西风”,将闲愁寄与篱边的菊;就连苏轼也会在这日“但把清尊断送秋”,以豁达拥抱秋日的辽阔。在人文学院的课堂上,我们曾逐字读懂这些诗句里的温度——原来重阳的美,早已刻在中华文脉的肌理中,是思亲的软,是登高的远,是与秋共处的从容。
二、重阳意趣:融在秋景里的人文情致
重阳的妙,在于它把秋日的景致与生活的情致揉得恰到好处。不必说“插茱萸”的古俗里藏着的安康期许,也不必说“饮菊酒”的雅事里裹着的岁月清欢,单是“登高”二字,便藏着最动人的意境——不是非要攀登山峰,而是在秋高气爽时,抬眼望一望更远的天,低头看一看身边的叶,让忙碌的心在这份开阔里慢下来。于人文学子而言,这份意趣更显亲切:或许是在图书馆窗边看秋叶飘落,或许是在相思湖畔听秋风低语,都像在与重阳的灵魂对话,读懂秋日独有的温柔。
三、重阳心绪:落在时光里的柔软共鸣
重阳也总牵着一缕淡淡的思情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逐学业与理想的路上,别忘了远方的家人——或许是小时候跟着长辈插菊花的记忆,或许是此刻想对父母说的一句“天凉加衣”。这份心绪,不沉重,却很柔软,像秋日的阳光,暖得刚刚好。它也让我们更懂时光的意义:重阳年年至,秋叶岁岁落,而我们在典籍里读传统,在秋景里悟人生,正是在这样的节日里,成长为更有温度的人。
四、重阳寄望:愿秋光常驻,文心绵长
秋深渐凉,重阳正好。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学生会愿与全体师生一道,在这个节日里,品一品诗里的重阳,赏一赏身边的秋光,守一份内心的澄澈。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秋日的静美里,收获安宁与力量;愿这份古老的节日意蕴,永远滋养我们的文心,让传统的温度,常在,常新。

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