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大讲堂第二讲:方李莉教授讲授“景德镇模式与后农业社会的思考”
作为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“数智时代的文学、艺术与审美”跨学科对话工作坊系列配套活动之一,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第二讲于5月24日下午在相思湖校区演出厅举行,特邀东南大学特聘教授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主讲“景德镇模式与后农业社会的思考”。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教授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廖明君及四川大学副教授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梁昭担任与谈人,由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黎学锐主持。校内外200多名师生聆听讲座。
讲座现场
与会师生认真聆听
方李莉教授主讲
方李莉教授以“景德镇模式与后农业社会的思考”为题,阐述了景德镇模式的研究方法、解释体系以及如何重新认识景德镇的历史地位。她指出,景德镇模式是一种城乡联动的发展模式,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互补的平衡关系,弥补了工业时代所造成的城乡差别,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。方李莉教授认为,“景德镇模式”不仅是一项学术研究,也是一项社会观测样本,这一样本不仅丰满了“后农业社会”的概念,并参与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,其理论来自于实践,同时又返回到实践接受检验。
讲座对谈环节
对谈环节,与谈人廖明君教授提出了广西钦州坭兴陶是否可以借鉴景德镇模式,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,如果缺乏景德镇那样丰厚的文化遗产和“景漂”人群两个要素,景德镇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等观点。
廖明君教授在对谈环节发言
与谈人梁昭副教授认为,景德镇的瓷器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,其实已经进入了全世界的贸易网络和文化体系。
梁昭副教授在对谈环节发言
方李莉教授在对谈中指出,景德镇模式的一些理念与方法是可以被借鉴的。她在研究过程中把人和物、当地和外界、历史和现代勾连起来,使过去不可见的一些踪迹变得可见、使过去被边缘化或忽略的东西得以再现延申,从而把一个原来不可见的和边缘化的历史变成一个活的历史、厚重的历史。
现场听众踊跃提问
讲座最后,方李莉教授同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,并回答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问题。
讲座后合影